摄影知识


论摄影艺术中反传统技巧的运用


  本篇文章以摄影之前,之中、之后的时间顺序为分类标准,对摄影中反传统技巧的使用做以总结归纳。

创意艺术摄影《破碎的手》

  绘画艺术以构建为表达方式,而摄影则偏重于披露。在艺术创作领域,人们对结果的要求大体一致,即,表达内心想法。但艺术形式的发展方向确实与之相反。既然绘画的方式更为自由,我们就有理由回头奔跑,将自己从固有的旧模式中拉出来。这就在摄影这一不断革新发展的艺术门类中催生了另一种操作可能,即反传统技巧。有人曾提出掌握了一些方法,能在摄影艺术提供不寻常的画面。比如对瞬间的重新诠释,或者依赖更特殊的器械。摄影艺术确有能力将通常为肉眼所不见和绘画从未记录过的形式展示出来,但即便将以上方法排列组合,种类也始终有限。笔者以“反”的态度提示一种新的游戏规则,使摄影变幻出无限的可能性。尽管很多“办法”已为很多人所尝试,但细数期间的奥义,可以给予形象一次再生的机会。

  1、反传统技巧的历史沿革

  反传统意识出现在摄影术到来后不久。雷兰德的《两种人生道路》是由事先构思拍摄的32张底片精心拼接而成。当时技术还很落后,更比不上现在的数码,光成片就花去六周时间,被称为“蒙太奇集锦照”。达利热衷于这项暗箱后期技术,相比绘画,超现实在摄影中更能淋漓体现。他将自己的怪异想法付诸实践,不仅作为模特参与其中,制作了《裸露的骨头》这样大胆奇特的作品:用头骨骷髅与裸女躯体形成强烈的矛盾,吸引我们进入达利有意布置的幻境,整个画面暗含了超逻辑的关联。摄影师的主观意志、理智、想象、趣味等,具有强大张力,当他们注入到对象之中时,显然会引起原有事物的物相运动变形,成为瞬间呈现出意象。即使照相机通常诉说镜头前的故事,但也有一些照片描述出永远没有发生、只存在于艺术家心中的妄想。精心构建时隐时现的自传式梦境,是艺术家面对客体所萌生的超现实世界,对他来说比现实更真确。就如培根为了在画作中呈现他所见对象的真实面貌,不得不画出在我们看来是歪曲的形象。

  2、反传统技巧在摄影艺术中的运用

  面对一张有机器观察到的、显然不达标的照片,摄影师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和决心,只有对真实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担负起整个责任。对画面进行化繁为简的处理、调整色调,甚至变形、添加。倘若作者发自真心的观察到了那些并不存在于镜头前的对象,便有义务将它表现出来,就如同发烧音响拥有超高音频和超低音频,人耳未必听到,但是有了它们,声音才接近自然。所有目的只在于还原最初的印象,回归印象是衡量创作是否终止的标尺。

  2.1摄之前:反被动的构思阶段

  通常艺术创作过程被划分为体验、构思、传达三个阶段,按快门算在第三步,在此前或多或少有艺术体验,而今天我们看到许多照片至多属于历史范畴,原因就在于漏掉了至关重要的构思阶段。为了掌握更多的主动权,顺利表达早已在脑中形成的思路,开始涌现像弗孔这样致力于造像摄影的艺术家。他坦言其照片都经过深思熟虑,并且有捏造成分,与戏剧一样,正式拍摄前也要“排练”。摄影艺术创作中,自我设局的形式名目众多,置景、摆拍、表演、造相…也可以在动作、场景、服装、道具各方面大做文章,然而如何操作并不重要,我们更关心动机。弗孔相信:“摄影可以在摄影之前,也就是与绘画相似之处展开工作…摄影继承了绘画制作的思考方式,继续着摄影发明前绘画所做的事。”画家对自己准备画的东西有着或多或少的想法,相比较画笔,按动快门实在简单,简单到我们来不及做好打算,直接陷入被动,备受机器辖制,具备反辖制意识总是必要的。

  2.2摄之中:反焦点透视、反瞬间叙事

  大卫・霍克尼的拼贴摄影是使用宝丽来照相机拍摄同一对象的各个局部,再在拼合成一个完整场景。由于视角的变化,各个局部并不完美对接,不可避免有重叠和错位,致使画面极为有趣。在进行拼贴之前,霍克尼已是一位英国现代画家,早期作品十分朴素,后来他着手探索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就在这时,物理学上的反转透视理论进入了他的视野,像许多画家一样,霍克尼领悟到焦点透视观察法的危害。随后他进一步发现,受焦点透视限制最厉害的,其实是摄影术本身。绘画过程中,画家尚且双眼观察,加之用时较长身体总会移动,并不存在真正的焦点。摄影术全面依赖科学,我们取景如同瞄准射击,不仅猎取了对象,也符合几何透视的苛刻要求。在这种凝固不动的观察法之下,我们很难认清对象的真实面貌。有一种视错觉绘画,只有在固定的位置才能看到其丰满的3D效果;也有一种立体模型,在某个视角中能识别出英文单词,变换后全然是另一回事。因此机器准确,却不能完全信任,霍克尼选择类似中国古代“散点透视”的办法进行拍摄显然是有意为之。瞬间擅长凝固,更擅长篡改。时间呈现在照片中的静止不动,更接近一种被掐脖颈的停顿,野蛮行事却又敷衍了事。“绘画总是概括,摄影则通常不。摄影影像是某一仍在继续中的人物或历史的一件件证据。与一幅画不同,一张照片暗示还有其他照片。”而培根仍然用三联画向我们做出提示。虽然瞬间性是摄影术独占的本事,但不妨将其搁置,挖掘摄影叙事的其他可能。既然一张照片还暗示其他照片,我们就将他们补上,在这里面有两个方向,一是“时光流痕”,一是“情节连环”。前者从“视后象”出发,发展出逐格动画,因为每一帧都能进行干预,在新奇度上较连贯影像有很大优势。后者探究更深,看起来像是“专题摄影报道的模式被挪用到当代艺术领域”的模式,然而故事的真实并不重要,艺术家感兴趣的是照片与照片之间的缝隙。叙事中断但很快又被暗示,节奏就把握在艺术家手中,时间运动在缝隙中体现出来。事情有时候向荒诞与暧昧,奥利维亚。罗兰便利用这种技术将摄影作品塑造成了虚构小说。

  2.3摄之后:反逻辑的蒙太奇拼接、反现实的数字化构建、回归印象

  印象派绘画带来了很好的启发。从创作手段上看,机器同画笔无法相提并论,然而艺术在受众这里的施展法则是相同的,显然他们第一关心的是结果。摄影师也应当以此要求自己。照相机成像有其客观的过程,却不该止步于无情感的照相写实主义,更不能是毫不顾及客观对象的纯表现主义。它理应呈现出最佳状态:一个由主观理想掌控的客观画面,实质上就接近于印象派绘画。作画必然经眼、心、手,拍照时眼到“手”就到了,指尖一个动作快到心思未来得及跟上。从这个意义上,此“手”并非作画之手。而在摄之后,我们有必要真正一展身手,以完成思路。此时,摄影的瞬间更接近印象派作画,看似捕捉,实际要花费几小时甚至几天时间。所以在摄影后期,摄影师应该学习这种“印象派”方式,如照相机所摄影像与印象中不同,就应通过后期处理使得画面与印象中一致,而不是完全依靠相机来“作画”。限于篇幅和个人条件,本文所论述的这是这一领域的冰山一角,还有大量的事实值得我们去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 苏珊・桑格塔(美).论摄影[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211.
  [2] 波德莱尔(法).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588.
  [3] 邱志杰.摄影之后的摄影[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56,144.
  [4] 顾铮.我将是你的镜子[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310,286.
  [5] 约翰・伯格(英).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0,56.
  [6] 瓦尔特・本雅明(德).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品[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173.


相关文章

首页  电话  在线咨询  顶部